1979年,17歲的毛德寶作為產品包裝設計進入杭州印刷廠的藝術室.在那個時代,大多數印刷品實際上都是手工作畫,甚至是打牌。
作為撲克牌設計工藝品的設計師,年輕的毛老師參加了“1982年國際橋梁邀請賽”訂單,產品包裝,廣告設計和產品設計,為杭州舉辦的國際活動設計。
這是在沒有電腦的時代,先設計好色彩設計稿,經有關部門批準后,再畫出印版的“黑白稿”,用直線筆、圓規等繪圖工具來繪制圖形和手寫文字。
經過四年的工作,1983年,他參加了浙江美術學院美術學院裝飾設計專業。
毛老師說他一直在處理“印刷”。從他以前的工作到美術學院的研究,他畢業于大學,并在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擔任藝術編輯。后來,他編輯并出版了自己的專業書籍。后來,作為一名教師,專業名稱一直在變化,裝飾設計,平面設計,視覺傳達......而毛老師研究更多的是關于“印刷設計”的類別。最常教授的課程有:書籍設計,包裝設計,版面設計,排版,信息編輯設計,視覺推廣等課程必須與印刷相關。
字體設計作品“以審美教育取代宗教”
個人出版物圖錄 ▼
媒介在變化,審美原則也沒有改變。
在這幾十年中,以及最快的媒體迭代迭代,毛老師看到了中國平面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的轉變。曾經有報紙和雜志,現在有一個公共平臺。 “排版”實際上是在他眼中,它被改為“媒體”,本質從未改變,而這種本質是人們的審美。
今天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輸入單詞:字體、字號、字體間距、行距、字符和圖形、圖形和圖形…線與線之間滲透著審美意識。好的設計不僅能給讀者帶來方便,還能傳達形式美的享受。
電子書的出現一度引起了公眾對紙質書的關注,而現實也證明了印刷設計、紙質書不會消亡,它給人一種五感的閱讀體驗,它是不可替代的。
設計不單是好不好看,
更是準不準確。
排版藝術與排版的內容密不可分。首先是內容,并且會有視覺交流。在書籍設計過程中,毛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更好地從內容入手,首先要有能力組織信息,深入挖掘,找到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,結合內容,然后追求形式美麗,加深它......不只是追求“好看”和“偽設計”。
同樣的,任何人都可以設計,這真的能起到作用,是真的了解內容本身,把握本質。
設計師就像一個廚師,同樣的材料,不同的廚師可以做不同的菜。
05.
“與時俱進”與“不變”
毛老師特別強調“與時俱進”和“命運不改”的重要性,因為所有的變化都是可以實現的。設計不是關于經驗,而是關于未來。只有專注于下一代的需求,我們才能生產出更需要的產品。
同時,他也向我們提到了一個古老的習慣。這是因為他發現今天的年輕人不像以前那樣喜歡圖書館。我們都遵循時代的步伐,沉浸于互聯網的知識中,卻忽略了深層閱讀的重要性。雖然閱讀緩慢,但在學習中帶來的質量變化遠不止是分段式信息。
毛老師讓我們看到變化與不變性之間的哲學。
06.
美院設計課程
將工作項系統引入教學
所以我們知道印刷設計是無處不在的,作為一家杭州印刷廠我們將緊跟時代的步伐!